身处如今时代,一旦谈到国际“规矩”,相信很多人会想到“国际惯例”这个词。问题是道正网配资,我们该如何看待国际惯例,所谓国际惯例是如何形成的,是谁的惯例?
此前,笔者写过一篇文章,标题是“中国‘千分符’之困:为了接轨国际,制造又一认知困难?”谈论的是每三个数字使用分隔符,未必适合中国人的习惯,因为中国人习惯四位一分,对大额数字习惯以万为单位,进而指出接轨有些国际惯例需要慎重,要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习惯。
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,其中很多评论让人莫名其妙,比如说“中国以后就别用阿拉伯数字”、“干脆闭关锁国得了”之类的言论,似乎一切都要向西方看齐,西方怎么做中国就该怎么做,否则就是闭关锁国、就是文明倒退,甚至就国将不国了。当然,尽管如此批评笔者,但相信他们生活中买卖房产等的时候,不会说多少“千”,而会说多少“万”,吃饭自然也还是用筷子。
问题在于:无论符不符合中国情况,只要是西方定的“国际惯例”,中国人就必须要遵守、必须盲信吗?对于站着的人来说,答案当然不是,至于为何说“不是”,不妨看一看新中国给世界立下的一个规矩——领海的宽度,而这个规矩如今成了“国际惯例”。
关于领海概念,最早始于西方国家,起初是国家管辖的海域应达到“视力所及的地平线”道正网配资,后来逐渐演变为“炮弹里出领海”,就是一国的领海宽度应以大炮的射程为准。在大炮射程基础上,18世纪初形成了“三海里规则”。
这里有两个隐藏的问题:一方面是欧洲国家除外,比如西方国家舰队到当时中国就是如此,没有所谓三海里领海的说法,压根就是想来就来,一方面炮弹要能打到三海里,打不到的话,这个国家领海就不到三海里,他国舰队就能更贴近这个国家的海岸线。
因为三海里的领海,依据的是当时炮弹射程,因此随着大炮的射程不断扩大,三海里的主张就逐渐失去其理论根据。接下来,在领海宽度问题上,各国不一,但对拥有海军优势的西方来说,领海基线肯定越小越好,所以三海里领海总体一直被沿用到了1958年。
其实,二战之前的世界,是一个赤裸裸的西方强权世界,谈领海没有意义,真正靠谱的是自身强大,弱小的非西国家连一寸真正的领海都没有。
1958年,联合国召开了一次海洋会议道正网配资,英美等西方国家代表在会上联合发布了公约,要求其他国家遵守3海里的领海范围。拥有海军优势,英美肯定不乐意领海范围太大。
不过,苏联提出应该设定一个3到12海里的领海基线,相当于弹性扩大了领海范围,认为这样才能确保公正。
这一次会议,新中国没有参加,那么中国的态度如何呢?
1958年9月4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》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。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,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,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、澎湖列岛、东沙群岛、西沙群岛、中沙群岛、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”。
因此,中国没有采纳英美定的“规矩”,也没有完全采纳苏联“规矩”,而是自己立了一个“规矩”,即中国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。
至于原因,其中之一与国防安全相关,比如新中国首都在北京,而北京之东是渤海,辽东半岛老铁山西角和山东半岛北城隍岛最近的地方为22.2海里。如果领海为3海里的话,那么渤海就是公海,外国商船和舰队就能随便进入渤海,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航行权;领海12海里的话,那么渤海就成了中国内海。此外,如果“三海里规则”,那么琼州海峡、金门与大陆的海域,都会受到影响。
最终,新中国给世界立下的这个“规矩”,成为新的“国际惯例”,如今英美法俄日德等都是主张l12海里的领海宽度,即从原先的3海里改为12海里。当然,也有一些国家的领海主张或大或小,但12海里为多数,是货真价实的“国际惯例”。
总之,过去很多所谓“国际惯例”,其实是西方国家确定的,也更利于西方国家,或更符合西方文化,但就上文领海宽度而言,这种“国际惯例”并不是不能打破、并不是不能改变,更不是就应该一味的遵守,该改变时就要有勇气去改变。
最后,对于打破西方领海宽度上的“国际惯例”,当时教员说过一句话,至今振聋发聩:“中国,没有什么国际惯例,我们泱泱中华,是要为世界立规矩的。”如今,中国已经崛起,但有没有“为世界立规矩的”的勇气?或许,如今最缺的就是践行这一句话的勇气。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